近年来,尽管手机通讯日益普及,固定电话却依然频繁遭遇“轰炸式”骚扰。这类骚扰通常表现为短时间内大量陌生号码连续拨入,导致电话无法正常使用。与手机相比,固定电话的号码公开性更高(如企业黄页、历史登记信息),且缺乏智能拦截功能,使其成为骚扰者的低成本目标。此外,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伪装号码,进一步增加了追踪难度。
骚扰者通常采用三种技术手段:一是“呼死你”软件,通过自动化程序高频拨号;二是利用网络电话平台批量发起呼叫;三是通过伪基站模拟合法号码。这些手段往往结合社会工程学,例如冒充快递、银行等机构,诱导接听或套取信息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案例中,骚扰行为甚至与敲诈勒索、恶意竞争等犯罪活动相关联。
用户可采取多项措施降低风险:联系运营商开通“防骚扰”服务(如中国电信的“天翼防骚扰”),或安装第三方防火墙设备;对于企业用户,建议启用白名单模式,仅允许预设号码接入。此外,避免在公开场合随意留固定电话号码,定期检查线上信息是否被泄露,也能从源头减少骚扰可能。
若已遭受骚扰,应立即记录来电号码和时间,向运营商及公安机关举报。运营商可通过技术手段临时屏蔽异常呼叫,而警方可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对涉事者追责。对于企业用户,还可考虑法律途径索赔因骚扰导致的经济损失。长期来看,推动完善通信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,才是根治这一问题的关键。
上一篇:卡盟电话轰炸:运作、危害与防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