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朋友反映,自己频繁接到某平台的客服电话,内容从推销产品到“回访满意度”,甚至一天能接五六通。原本用于解决问题的客服热线,如今却成了困扰用户的源头。这种过度营销或重复拨打的“电话轰炸”行为,本质上是企业对用户隐私和休息权的侵犯,也暴露出部分机构在客户管理上的粗放模式。
背后通常有两种原因:一是企业将客服中心外包给第三方,而外包公司以“拨打数量”作为绩效考核标准,导致员工盲目拨号;二是用户信息被不同部门共享,例如购物记录、咨询记录等触发多个团队的自动外呼系统。此外,部分平台通过“AI语音客服”低成本批量拨号,进一步加剧了骚扰频率。
首先,可直接要求客服将号码加入“免打扰名单”,若对方拒绝,可保存录音作为投诉证据。其次,通过运营商开通“高频来电拦截”功能(如中国移动的“绿盾”服务)。对于顽固骚扰,可向工信部或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。值得注意的是,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未经同意频繁推销最高可面临企业年营业额5%的罚款。
真正的客户服务应建立在尊重基础上。企业需优化外呼策略,例如设置“同一用户48小时内不重复拨打”的规则,或提供“一键屏蔽营销电话”的线上选项。日本部分银行甚至会在外呼前发送短信预约,这种精细化服务值得借鉴。用户的时间与隐私,不该成为KPI的牺牲品。
技术本身并无对错,关键看如何使用。像小米手机内置的“AI接听”可自动过滤推销电话,而腾讯手机管家的“智能拦截”能识别95%的营销号码。未来,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用户授权式信息共享,或将从根源减少骚扰。但在此之前,我们仍需用法律和投诉为自己筑起防线。
下一篇:客服轰炸:维权困局与理性出路